◎禪宗『理』的特色: 不立文字 、以心傳心 、直指人心 、見性成佛。
◎「藉教悟宗」,教是教理,就是經、律、論三藏,一切大乘、小乘、顯密教法。藉這些教理來悟宗,悟我們這念心。宗即是心,所謂「萬法歸宗」。
◎怎麼樣才能藉教悟宗?要「深信含生同一真性」。含生是指一切具有生命、有知覺的動物。法性即是空性。佛性也是空性,空性當中還具有覺性,沒有覺性就稱為法性。
◎現在有很多人雖然是出家修行,遇到一點點煩惱就退失菩提心,遇到一點點境界不如意就起煩惱,心中患得患失,為什麼?沒有深信。假使達到百分之百的相信,就是深信,這時候做任何事情都會有感應。
◎如果這念真性知道是非善惡,知道痛癢,就已經起了分別,屬於眾生心;
這念心知而不著,知而不分別,知而無知,才是真正的真性。
◎這念心人人都有,為什麼得不到受用?「但為客塵妄想所覆,不能顯了」。什麼是客塵?煩惱、妄想就是客塵。
◎『捨妄』不是丟掉,這個「捨」是「心捨」,而是對世間的一切只要能洞悉,我們要能夠明白它的真實義 ------- 一切諸有,皆非永恆。那麼那些名跟利,我們擁有跟沒擁有的,意義是完全一樣的,不必刻意去捨棄它。
如金錢本身並沒有善惡:
--------------------善人用之即善;惡人用之即惡。
--------------------善心用錢,錢即善;噁心用錢,錢即惡。
--------------------金錢、名望,都不會害人,都是人自己害自己的。
◎「凝住壁觀」,堅住正念、任心自在、不動不搖,就是凝住壁觀。「凝」就是把心收回來,定在一個地方不動。「住」就是堅住、安住。在漸次修證的方法上有九住心,凝住是初初開始保持不動,就等於內住;由內住,然後續住,繼續保持這個心不動。凝住就是把心收回來,凝結在一個地方,這就是壁觀。
◎外息諸緣,內心無喘,心如牆壁,可以入道。
外息諸緣---------即向外攀緣的心,非份之事,想干涉;非份之物,想擁有;非份之人,想交往,非份之財,想獲得。
內心無喘--------內心不動搖、不要舉棋不定。
◎萬法皆空歸性海,一塵不染證禪心。------------
世間的萬法,不要讓他住進我們的心;我們的心不住世間一切萬法、萬有,這樣子叫做『空』。我們的心於萬法都空了,我們就歸性海了。
那麼,在「性海」之前叫做「業識大海」,萬法不空,就沉淪業識大海。此海、彼海,同一海。差別在哪裡呢------念一轉啊!
「一塵不染」並不是沒有灰塵,灰塵還是灰塵;但是這些灰塵並不污染我們的心。
◎一個人的心必須『空』,才能不動不搖。
一個人的心不被外界的人、事、物所牽動,我們的心就是『空』。
不是說我們不聽、不言、不見、不想、不吃、不睡叫做『空』。
空的境界像是『終日動而未曾動,終日言而未曾言,終日笑而未曾笑』。
如六祖也有類似的法語,『常應諸根用,而不起用想。』
◎「無自無他,凡聖等一,堅住不移」,這就是中道實相觀。無自無他就是不生分別,沒有自己,也沒有對方。有了自己就有我相,有了我相就有人相,有人、有我,妄想分別就產生了。所以,無自無他就是通身放下,親也好、冤也好,愛、憎、是、非都好,總之,都不起心、不動念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不做凡想,不做聖想,當下這念心如如不動,就是凡聖等一。
◎「更不隨文教」,這就是頓悟自心的一種方便法門。假使坐在這裡,忽然想到經教上的道理,這就是隨了文教。文章文字的教誨,它是有限度的。
◎「寂然無為」。「寂」是不動;「然」是了了分明。不但不動,而且要了了分明,才真正是無為。
◎將「寂寞」轉化為「寂靜」,寂寞會內心空虛,急於抓住一些東西或什麼都不要了,而轉化成了行為(如吸毒、自殺),即把很多的妄念化成妄行,要驗收自己的修行,可以從這裡驗收。如還有這些妄念妄行要持續修行。
◎「行入謂四行」,事上就是行,有四種方便的入道行門。「其餘諸行,悉入此中」,悉者盡也,所有八萬四千行門通通包括在這四種行門當中。
資料部分摘錄自惟覺老和尚及洪寬可導師達摩四行觀
留言列表